2022年5月10日晚上14点,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科技史与医学人文”讲坛第三讲,在腾讯会议室顺利举行。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刘虹副教授应邀做了题为《身体哲学视域中的医学人文教学(科研)反思》的专题讲座,全网在线聆听报告的人数高达260余人,此次讲座由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刘振副教授主持。

报告开始,刘振老师向参加讲座的全国师生表示欢迎,向为中心开设讲座的专家表示感谢。刘虹老师是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文医学、医学哲学。担任的社会兼职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人文教育学会秘书长,江苏省医学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医学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卫生法学会理事,《医学与哲学》、《南京医科大学学报》、《叙事医学》等多本杂志编委和审稿人。代表专著有《医学哲学》《医学哲学范畴》《医学与生命》《临床哲学思维》《医学逻辑思维》《医院人文建设研究》《人文医学新论》等10部;代表论文有《医学哲学:从意识哲学走向身体哲学》《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患者具身情绪研究》等100余篇。


刘老师的报告从身体哲学入手,首先介绍了身体、感受、知觉、具身认知等基础概念。报告认为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海德格尔均对身体与意识均有深刻的论述,到梅洛-庞蒂将身体哲学集大成,他在胡塞尔“主体间性”概念基础上发展出“身体间性”。身体是意识与躯体共同构筑的生命整体,是构成世界的基础元素。医学人文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理性与意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感受与身体,因为身体不能被看作被灌输的容器和载体。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创造共在的具身情境,如具身案例、具身模拟、具身实践和具身内省,达到师生身体间的同频共振。医学人文教育应该是,
走进师生的身体世界,构建师生身体间性的共在;
讲述身体感受的故事,穿越身体体验的颠簸;
找回身体知觉的价值,思索具身认知的意义;
修补知识灌注的短板,打捞工具理性主义隔离的生命温度;
营造具身情境的场域,反思医学人文教学的功能;
身体是各种意义的扭结和发生场,不仅是知识和理性;
让医学人文教学回归人文,回归身体。
【撰稿:刘振 审核:王小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