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培育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缜密的临床伦理思辨能力和优良的医患沟通技能, 2022年5月14日,我院召开了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讨会。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研究中心主任王锦帆教授,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黄德健主任医师、王省主任医师,市中西医医院的边逊主任医师、赵有利主任医师等十余位临床专家,副院长张艳萍及医学人文课程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医学人文教研室主任包玉颖主持。

会议现场
人卫版《医患沟通》教材主编王锦帆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医学人文课程思政教学探讨》的主旨报告。王锦帆教授报告中追溯了课程思政的背景,界定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着重对医学人文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他从医学人文课程思政的意义、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课程思政的原则、课程思政教育主要元素四个方面阐释了医学人文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他强调,医学人文课程思政的意义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弘扬医德医风正能量,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契合的教学创新。

王锦帆教授发言
包玉颖副教授以《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后疫情时代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教育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包老师结合自身医学人文教育经验,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

包玉颖副教授发言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省主任医师分享了《医患沟通》线上课程授课经验。他根据自身的授课经验,指出线上课程存在单向沟通、缺乏反馈、课堂氛围不佳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王老师建议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他认为还要精心做好课程设计,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参会代表围绕“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黄德健认为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对沟通能力要求更高,可以借鉴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授课技巧和经验,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聆听、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能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李桢理认为后疫情时代,线上与线下教学处于随时切换状态,作为老师更应该有良好的⾝体及⼼理素质,和变通的思维,如此才能影响学生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公真认为后疫情时代提示我们的教学思路更要打开框架,与时俱进;南京医科大学的王锦帆教授认为共情能力是医护人员和患者、患者家属沟通的基础;医患沟通学任课教师马晶老师认为后疫情时代,我们的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要符合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伦理学任课教师王务梅老师认为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医学人文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陈婕老师认为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医学哲学任课教师刘振副教授探讨了混合式教学在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医学社会学教师田静老师提出对如何看待和把握医疗卫生行业负面新闻的思考等医学人文教育相关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和课程思政相结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完善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赵有利主任激情赋诗:
线上育桃不走场,
园丁思政变家常。
共情翻转慕微课,
传道树人夜未央。
张艳萍副院长在总结发言指出,疫情对社会治理体系、公共应急体系、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等都是严峻的考验,在后疫情时代从社会宏观和医学微观两个层面来讨论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如何前行非常的重要。今天王锦帆教授、包玉颖副教授、王省主任和黄德健主任等专家分别从后疫情时代的医学人文课程思政探索、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医患沟通线上课程教学、医学人文中的医患共情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会各位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将在以后的医学人文教学与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吸引临床医生加入到医学人文教学中来,推进适合后疫情时代的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在课程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将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融入到将来的临床工作中,真正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张艳萍副院长总结发言
【撰稿:马晶 审核:张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