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2-11-14 浏览次数: 222

11月9日下午,我院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研讨会。校党委常委、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晓,院长张宗明出席会议;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张艳萍主持。

会议的第一阶段,张艳萍副院长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为题,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要意义、二十大报告十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如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三个部分和全体教师一起进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现场

会议第二阶段进行了现场研讨,各教研室教师代表分别就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作会议交流。罗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坚持五个重大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作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汇报交流;刘文(道德与法律教研室)在发言中指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并就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使命的准确把握、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育人元素等方面谈了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陈紫竹(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在发言中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58次“文化”,其中两个部分详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回答社会主义政权为何能够横跨两个世纪仍屹立东方的历史之问提供了文化维度的线索,要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陈方平(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就二十大报告中的“六个坚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等方面作了“新时代、新理论、新梦想的主题汇报;孙会(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以二十大报告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切入点,探讨了在研究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科技信念,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主题汇报;李超(医学人文教研室)就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围绕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内容,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中国等融入课堂教学谈了几点心得体会;王思特(文化艺术教研室)围绕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以“五育融合”“三全育人”的视野,践行“立德树人”,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育人目标作了“五育融合”与“三全育人”视野下的美育教学模式思考的主题发言。

会议第三阶段为自由交流环节,郎君立、毛俊、邹苏、韩丽丽、李安君、石慧、包玉颖、杨光等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如何用青年学生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深入阐释、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我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张宗明院长在点评发言中指出,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研讨交流,开展集体备课,旨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零时差”融入学校思政课堂、教学科研工作中,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见行见效。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到原原本本认认真真的学,进行深入研究、学好弄懂弄通二十大的核心要义,理清与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做到有机融入;二要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课堂中讲深、讲透、讲活、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植入;三是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丰富鲜活的案例、视频和案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研讨会现场

刘晓书记在总结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政治动员力、思想穿透力、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指导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丰富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学院教师在思政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和美育课程教学中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大有可为。他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紧扣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的“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切实将其中的思想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医学人文研究、美育研究中,做到教研相长,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刘书记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校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学院全体教师要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最鲜活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推动教学的强大动力,为扎实推进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撰稿:谈文琼   审核:张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