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由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医文化系列讲座第四十七讲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举行。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徐雁平教授应邀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仿佛若有光:家学传承中的女性》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文化艺术教研室王思特老师主持。

徐雁平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9项,先后出版《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三联书店,2012)、《清代家集丛刊》(第一主编,古籍整理,20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新闻出版总署,2010),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青年奖(2012),首届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2013),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6)。2015年入选“南京大学登峰人才计划(B)”。
徐教授从经典论述如钱穆先生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柱石”,“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等谈起,引出家族文化传统这个话题,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发表的重视家庭、强调家风的讲话,说明“家风建设”古往今来的重要性。接下来,徐教授的关于“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小讨论,更让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世家传承的文化魅力。
在介绍了近些年活动的著名世家子弟之后,徐教授对世家传承中的女性进行了价值重估,肯定了女性在家族文化传递过程中的苦劳和功劳,这与其温厚的天性关联,也与其在家庭中的角色与地位相关。在婚姻的双重机制中,女性通过婚姻促进了具体家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生新,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中多被忽略、被抑制的女性,女性的文才在家族传承中即被压抑也有所释放。
徐教授通过分析5幅“课读图”和清代文献记载的课读图得出了古代家教中母教占主导地位的结论,并且存在大量的寡母抚孤现象。“富不过三代”、“无百年之家者”,面对书香世家如何突破定数的问题,徐教授认为,起落乃常事。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因为能持守读书有用的信念,以及脚踏实地的艰辛付出,一个家族的文化时常有数十年、百余年的传承,如果依循女性的足迹,从姻亲带动的文化融合、抚养子女中的尽心付出等重要环节进行考察,也就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最后,徐教授作了精辟的总结,认为世家确实在中国社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不能过份抬高,没有天生的文化世家,世家首先是家,之所以能成为世家,是在家族成员有文化或技艺后,后人能持守、能发展。文化世家是能创造的,当然,若不小心,也会败落的。
徐教授旁征博引的演讲,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世家文化和女性的风采,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散发出的温柔的光芒,徐教授的儒雅和幽默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