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专家学者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20-06-30 浏览次数: 10

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孔子学院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连珍、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星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思源,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等出席会议。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6月2日专家学者座谈会讲话精神,就如何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特别是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建言献策。

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行动指南

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出席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中医药放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来谋划部署,紧紧围绕怎么看中医药、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怎样发展中医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精辟阐释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独特优势、科学内涵、文化内核和时代价值,深刻阐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要求,把党对中医药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也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陈星莺在讲话中表示,贯彻好落实好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必须坚决扛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相继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建设高校和省部局共建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校院专家尽锐出战,及时研制贡献中医药良方,为抗击疫情贡献了南中医智慧和力量。当前,正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南京中医药大学要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为此,她提出,要坚持特色发展,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和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之基;要坚持内涵发展,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主动对接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搭建专业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打造集新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展示交易、健康产品和技术培育孵化为一体的中医药技术转移转化体系;要坚持融合发展,提升医教协同水平,积极参与健康江苏和中医药强省建设;要坚持开放发展,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

深刻认识中医药在当代的战略地位和使命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国医大师邹燕勤分别以“深刻认识中医药在当代的战略地位和使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用中国办法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医药发展的新机遇”“从中医药发展史、国家战略与发展方向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讲话精神”“守正传承做楷模,创新发展争先锋”为题作主旨报告。

陈凯先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他表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认识中医药在当代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把中医药宝库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他提出,当代面临非传染性慢性病和重大突发传染病的双重健康挑战。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生而言,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作用,远大于生物学因素。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有效控制,要求医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即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此外,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要解决这场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目的作根本性的调整,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的医学”。

黄璐琦分享了中医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做的工作。他表示,中医药防治疫情主要发挥了五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患者开展分层干预;二是对轻型与普遍型患者发挥主导作用,对重症患者发挥中西医协同作用;三是康复中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四是预防中发挥优势作用;五是满足民众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一定程度缓解疫情下民众的心理恐慌。

黄璐琦介绍了中医药治疗患者的一些经验。他表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一人一策,但新冠肺炎疫情有共同的症状,可以拿出核心处方,于是他们拿出化湿败毒颗粒,成为药监局注册的第三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药。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研究显示,该药物的服用可以降低转重率,提高治愈率,显著缩短核酸转阴时间,改善头痛、咳嗽、乏力、咽痛等症状。在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采用化湿败毒颗粒联合中药注射剂为主的治疗方案,截至3月30日,医疗队累积收治患者158例,累积出院140例,(危)重型患者治愈出院率88%。他认为,中药注册审评应当采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证据体系。

蒋华良表示,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理论创新;通过国际合作抗疫,把有效方子和中成药推向世界;要总结这次抗疫和我国历史上历次抗疫中中医药成功的经验;中西医药应融合,取长补短,协同发展;要发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王琦在视频讲话表示,在习近平同志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孔子学院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中医学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讲话精神,不辜负中医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为这个时代作出更大贡献。他认为,要把创新和传承看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在人才培养和疾病防控体系方面,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找短板、找弱项,提升服务能力,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当代教育体系,形成更多的专业规范,满足时代需求。

邹燕勤介绍了邹氏肾科80年引领中国中医肾病发展的启示。她系统介绍了邹氏肾科历史渊源、传承梯队、补益肾元的理论体系、“补益肾元”学术思想总则,“补益肾元”理论体系的创建,以及“补益肾元”理论核心机制探索等。她表示,要坚守传统文化,立足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注重人才培养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守正创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根本原则。

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当代教育体系

当天下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瑞士高等中医药学院院长齐凯,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文庠,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等学者作主题发言。其他与会嘉宾、专家学者作交流发言。

一直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张其成认为,中医药学这把“钥匙”是由中医药文化三个层面共同打造的。他将这三个层面形象地比作“心—手—脸”。“心”代表中医药的精神文化,反映了中医药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钥匙的材料。“手”代表中医药的行为文化,包括中医药养生实践等,可以看作是“钥匙”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脸”是中医药的物质文化,如药材器具、针灸器具等。他表示,中医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也是贴近百姓生活、将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医“调和致平”的理念及其各种医疗技术、养生方法,几千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以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华文明宝库,也可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更要发挥中医药“钥匙”的作用,就要在中医药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协同推进。

齐凯结合他在中医药海外教育和推广的经历谈道,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提出新的挑战。中医应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基石的作用,要明道于心、弘道于世、还医于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医是第一棵“参天大树”。五千年来,中华儿女借此渡过重重难关。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长子”,既是一种敬天爱人的文化,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纯粹的医疗科学,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可以学习运用。面对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人应有所担当,将这种“简便效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医疗科学和生活方式介绍给全球人民,进一步完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要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还医于民,积极作为,从艾灸、刮痧、五禽戏、经方入手,以中医的‘简便效廉’为特色,树立全民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健康体系,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因中医治未病而缓解,这也在实际上降低了整个社会健康管理和社会管理成本。”齐凯说。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文庠认为,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药法》确立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目标与任务。中医药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发布了首个在传统医药领域内的ISO国际标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ISO国际标准,获得了首个诺贝尔科学奖,增强了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突出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特色,提高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地位。

她表示,首先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研究,全面梳理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其次要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组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两支队伍的力量,深化中医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再次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多种形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还要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这包括理论自信、学术自信、临床自信和文化自信,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篇章。

张宗明表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兼有文化特殊性与应用的普适性,应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与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医药故事,有助于促进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有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沿线国家传播与推广,也有助于推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当前,要抓住抗击疫情的重要时机,把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他提出,要创新中医药文化表达方式与传播路径,加强“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在政府主导下,根据各国各地区卫生政策、文化差异与医疗卫生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分类制定中医药国际发展战略目标;要紧扣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主线,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医药故事;规范标准,构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新表述,最终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同度;多渠道并举,培养“走出去”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业态相融合,多元化推进,拓宽“走出去”的路径。

会前,与会领导、嘉宾参观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主题展馆。会议分为一个主会场和两个分会场,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医药领域和学校职能部门的40余人参加线下研讨。学校有关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了线上学习研讨。会议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