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延边实践厚植思政底蕴 用红色基因赋能课堂创新】我院组织召开暑期实践研修成果全面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研讨会

发布者:谈文琼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0

“思政课不能只在课本里‘打转’,要到有风景的地方讲信仰”,在“行走”中读懂“大思政”的温度与力量。以延边实践厚植思政底蕴 用红色基因赋能课堂创新——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9月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召开“暑期延边实践研修成果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思政课教师将社会实践感悟转化为育人实效。与会教师围绕“如何将延边地区的红色资源、民族团结实践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度融合”展开深度交流。




张艳萍

今年暑期,我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延边大学开展的暑期实践研修,是思政课教师“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实践,也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探索,全院上下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以鲜活的实践体验、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生动的地域文化为载体,将实践经验的具象感知、八十周年阅兵的历史回响、延边考察的地域特色三者相结合,从实践成果总结、教学融合路径、经验提炼等多个维度展开思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直观地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让思政课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温度”,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张洪雷

抗联精神首先是坚定信念,坚持抗日;抗联精神还是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保家卫国、救亡图存;抗联精神更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联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是两者永恒的精神纽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是共同的胜利基石。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阐释抗联精神,创新传播方式,将其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争取更大的历史主动!


邹    苏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忠贞报国等核心内涵,是思政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场馆作为抗战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抗战记忆与精神内核,为思政课深化抗战精神教育提供了独特且宝贵的教学资源,思政课可通过“数字技术+场馆资源”打造线上课堂,突破空间限制,让道理从“听过”变为“懂了”,从“记住”变为“认同”。


郎君立

东北抗联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震撼的篇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北抗联的历史和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最好的教科书和精神食粮,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为例,可以将东北抗联的历史和精神全面融入到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线上教学等环节。


李    超

此次研修让我们在政治、历史、文化、实践等维度实现了提升:一是强化了政治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二是传承了红色基因,东北抗联精神涤荡心灵、砥砺初心;三是增强了文化自信,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底蕴;四是提升了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和基层经验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方法。


如何将研修成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如下:一是把延边见闻转化为生动案例,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二是将抗联精神、民族团结等主题有机融入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是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通过讲述边疆发展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孙    会

结合实践研修的内容和形式,从以下几方面将研修成果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

第一,作为教学案例,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氛围;

第二,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思政课内容更入脑入心;

第三,引导学生不忘历史,铭记历史,增强家国情怀。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们将把这次研修的收获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努力做新时代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葛婷婷

此次研修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如下:

1、绪论部分“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结合延边高铁由于地理位置地原因修建时间较长,由此引导学生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同时加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感悟。

2、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光东村讲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容。光东村近十年来通过生态治理、大力吸引人才、进行产业升级等举措实现了从贫困落后的朝鲜族聚居村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转身,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

3、与筑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相关内容进行融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连续五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因此也是筑牢共同体意识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倪    沁

此次暑期延边研修活动聚焦东北抗联斗争,不仅从理论上提升了教师的学科素养,更从实践上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次分享以《以东北抗联精神讲好三个“为什么”的价值探索》为题,从东北抗联的英雄人物及事件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延边发展变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抗战实践到中国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个方面展开,开启从历史到现实的信仰启示。


肖安宝

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精神丰碑。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抗联阻止日军南下就是为抗战全局做贡献,崔可夫元帅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日战争对苏联卫国战争的意义。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更要告诉他们“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让抗联精神“入脑入心”,本质上是让历史的“精神火种”点燃学生的“信仰之光”。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可触摸、可感悟、可传承的力量,最终引导学生从“知道抗联”到“理解抗联”,再到“成为抗联精神的传承者”——这正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所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讲道理”需要“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希望全体思政课教师以此次研修为契机,继续把“大道理”讲进学生心坎里,让“大道理”转化为学生的“真信仰”!




文字:谈文琼

  审核:张洪雷  肖安宝   张艳萍